生态实验室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概况
发布时间:2021-07-07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Protection of Coal Mine Eco-Environment)于2010年8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依托淮河能源集团(原淮南矿业集团)组建,2013年10月通过验收。是我国唯一一个聚焦煤矿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聚焦煤炭行业开发利用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难题,进行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技术研究、工程示范和产业推广;同时,开展地灾防治危险性评估,地灾防治设计、勘查、监理以及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等业务。

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袁亮院士,实验室执行主任为陈永春。实验室创新研发平台下设5个研究所,分别为:沉陷治理技术研究所、矿井水利用技术研究所、固废治理技术研究所、环境监测评价研究所、选煤技术工艺研究所。选择有代表性的大通、新庄孜、创大等示范基地作为验证示范平台。在安徽大学设置分实验室,分设矿山生态修复研究所、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实验室配置大型仪器设备约50台(件),价值2000万元;现有研究人员47人,其中院士5人,知名专家、教授19人。

实验室采用“产学研用”模式,在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代表性研发成果有:揭示了巨厚冲积层下的煤层群开采沉陷机理和煤炭开采地裂缝发育规律,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成功研发并实施了煤矿塌陷区及闭坑矿井生态治理技术;成功研制了矿井水井下深度处理技术体系及成套设备;研发采煤沉陷区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建设至今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项15项,授权专利40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实验室一直活跃在国内、国际各大学术论坛。参加(承办)国际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中国国际矿山测量学术论坛,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炭行业青年科学家论坛,中国煤炭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矿井地质专业委员会等会议,广泛进行学术交流。与行业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实验室坚持渐进式发展路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使之成为连结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的桥梁和纽带,凝聚和培养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人才的摇篮,国家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升行业的科技进步水平。

未来将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实验与工程化验证条件、一流工程科研人才、一流管理水平的国家级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领先的创新平台,成为应用研究成果向工程技术转化的有效渠道、产业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我国煤矿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新技术研发与应用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