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能源>>头条新闻
【喜迎“两会”特别报道】打造创新策源地 提升战略支撑力
  • 时间:2024-01-17 08:08:29
  • 来源:
  • 编辑:于晨晨
  • 打造创新策源地 提升战略支撑力

    ——集团公司加快建设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综述(十一)


    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根、发展之本、效益之源,是建设新时代现代新型能源集团的重要战略支撑。


    2023年,集团公司主动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之大事”,放到“国之大者”的格局和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全力打造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勇担科技创新使命,为行业进步贡献淮河之能。获批“深部煤炭安全开采与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属企业唯一、省能源行业唯一;“松软低渗高突煤层地面水平井瓦斯高效抽采”项目入选国家首批煤矿瓦斯高效抽采利用和煤层气勘探开发示范项目;荣获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特别贡献奖,行业唯一。


    ——聚力攻坚关键技术,只争朝夕结出累累硕果。全年研发投入21.1亿元,省属企业名列前茅;荣获省部级科技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11项科技成果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授权专利123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一项项成绩犹如一朵朵浪花,汇聚成企业创新潮涌。回眸2023,集团公司高扬科技风帆,坚定不移以创新“关键变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加强“顶层设计”  优化体制激活力


    “要奋力打造行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的任务,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破瓶颈、解难题。”去年集团公司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上,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世森打响了科技强企“发令枪”。


    ——完善制度夯基础。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过去一年,集团公司紧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六效”为牵引,围绕“党建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职工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工作格局,以企业发展课题和难题为导向,聚焦煤炭、煤电、清洁能源三大产业,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创新的突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过去一年,集团公司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编《“十四五”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制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行动方案》《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等制度,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制度基础。


    ——创新机制激活力。


    英雄不论出处。2023年4月,工程院平安开诚公司青年职工马力团队成功揭榜《综采工作面集中管控平台研发》项目,研制了综采工作面“集控舱”和集中管控平台软件,实现了生产设备协同工作。过去一年,集团公司推行“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竞争赛马”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开辟科技创新“竞技场”,最大限度调动全员创新热情。全年集团公开发布科研项目149项,员工揭榜53项。


    创新的活力在基层、在青年。集团公司坚持以青工“五小”带动大众创新,青工“五小”竞赛活动连续举办37届,已经成为集团公司内外部亮丽的创新“名片”。过去一年,第37届活动评选优秀成果126项;首次开展“金成果”评选,10项成果脱颖而出;83项成果荣获煤炭企业“五小”技术创新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钻具打捞装置等42项成果实现转化,以“小”切口支撑企业发展“大”效益。


    坚持“顶格推进” 打造战略科技力量


    智者察势而为,勇者乘势而进。


    2023年10月11日,全国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淮南煤矿宾馆隆重举行,掀开了集团公司科技创新历史新篇章。


    “我国70%深部矿井开采条件与淮南类似,越往深部灾害耦合叠加越严重,淮南的今天就是行业的明天。”揭牌仪式上,10余名院士为实验室建设献计献策。


    科技创新是淮南煤矿最鲜明的标志、最重要的动能。集团公司主动肩负起为深部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先行探路的使命,顶格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潘一东井改造建设世界最大、国内唯一的千米级深井原位实验室,在打造支撑有力、前沿领先、根基深厚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上按下“快进键”。


    5月,工程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企业”名录;


    6月,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授牌仪式暨学术委员会会议召开;


    9月,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部成立;


    11月,全国重点实验室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成立,潘一东千米深井原位实验室建设研讨会隆重召开;


    12月,全国重点实验室科研用房项目开工;


    ……


    “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国之重器”,集团公司将开展战略性、原创性科技攻关,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开展行业基础研究、攻克企业重大课题、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升级等方面“打头阵、挑重担、出成果、亮品牌”,在科技强企道路上跑出“加速度”。


    聚焦“三大产业” 技术攻关打头阵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突出战略导向,精准选题、靶向破题、合力解题。


    2023年12月26日,朱集东矿地面瓦斯治理4号井日产气量突破6785方,刷新了淮南矿区地面瓦斯治理井单井日产气量纪录。


    从战略规划到课题立项,从试验验证到刷新纪录,在地面瓦斯治理的新道路上,集团公司大步流星,追风赶月。先后建成地面瓦斯治理井29口,煤层气年产气量突破910万方,单井平均日产气量达1300方,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松软低透气性煤层中取得重大突破,为瓦斯治理模式由井下治理向井上下联合治理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望实现瓦斯治理技术的“第二次革命”。


    解决面临的现实技术难题,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出发点,是落脚点,更是中心点。一年来,集团公司大力推进“三首”研发、“四新”应用,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煤炭产业。


    攻克大温差制冷除湿、二氧化碳远程输送、浓盐水蒸发结晶热能利用等系列技术难题,为首台套跨临界二氧化碳井下制冷与地面热能利用装置研发及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全球首例;


    建成7条盾构机作业线,形成直径2.5米、3.5米、4.5米、5.5米系列化盾构机应用矩阵,创造深井TBM施工月进度736米世界纪录。


    首次建立淮南矿区煤巷围岩等级分类方法,提出了锚网支护设计技术标准和支护材料匹配规范;


    软煤顺层定向长钻孔区域预抽技术在顾桥矿孔深达556米,创造行业纪录;


    首次在煤矿井下应用“环式U型棚+环向限阻耗能元件+径向限阻耗能元件”组合型支护结构体系,形成了深井软岩巷道围岩大变形的施工方法和支护监测技术;


    首次研制成功高灵敏、宽频响、抗电磁干扰光纤微震监测系统,并实现产品化,在集团内外推广应用;


    构建“四层网”灰岩水害综合防治体系,保障A组煤开采,为全国首例;唐家会矿被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推介为内蒙古防治水示范矿井;


    发布《采煤工作面安装拆除规范》《淮南矿区A组煤煤层气水平井钻井工程技术规范》等18项企业标准;


    ……


    煤电产业。


    燃煤机组节能减排效益提升关键技术,入选2023年“长三角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典型案例”;


    燃煤机组运行优化关键技术与应用,实现了火电机组安全、高效、快速自启动;


    中速立磨煤机在线堆保护装置,通过自测自控方式实现保护停机,荣获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600MW等级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跨代升级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实现了国内首台超临界机组升参数技术改造,获评煤电机组“三改”优秀案例;


    ……


    清洁能源产业。


    统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新能源发展,丁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水面光伏一期20万千瓦示范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全球首款、中国首制江海联运1.4万方自主B型LNG加注运输船示范项目顺利推进;


    高低浓瓦斯智能掺混利用技术,日发电量约10.5万度,较单纯利用高浓气源增加8万度;


    低压燃气管网带气排除积水装置,实现不停气、不放水条件下排水作业;


    安徽省首个天然气调峰电厂滁州项目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产发电,实现安徽天然气发电零的突破。


    ……


    数智赋能,是开启“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现代化矿井建设的“金钥匙”。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坚持“五个以用”“四个替代”,建成2对国家级、3对省级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朱集东矿薄煤层智能化工作面实现远程控制、一键启停,单班采煤面用工减至4人,获评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薄煤层智能综采“特等级”工作面。唐家会矿实现掘锚运探远程可视化操作,综合单进提高30%以上,迎头作业人数减至6人……近三年,集团煤炭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煤巷单进、岩巷单进分别提高20%、19%、33%,2023年被推荐为国家级国企数字化转型试点企业。


    激活创新“引擎” 打造人才“新高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


    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充分激活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引擎”,聚力将“第一资源”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动力”。


    拓宽渠道,引得创新“活水”。


    走进工程院,煤矿生态保护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胡振琪正带领2021年入职的硕士研究生就“边采边复”土地复垦前端治理技术开展研讨。这位2023年“何梁何利奖”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生态环保领域知名专家是集团公司以国家级科研平台为载体,实施精准引才的成功案例。


    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实施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引才策略,使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更加匹配。


    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集团公司聘任14 位院士和 5位知名专家加盟学术委员会。持续充实研发队伍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作用,通过开放课题引进煤层气开发、矿压治理、生态环保等专业领域的6名博士后科研人才。2023年,集团公司招聘高校毕业生45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占比达27%,为近年来新高。


    引领示范,聚合创新力量。


    近年来,集团公司根植创新思维,搭建创效平台,培养了一批敢啃“硬骨头”、敢闯“无人区”,为科研探索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科研力量。


    以提升学习力为主线,集团公司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有层次的人才培育体系,帮助创新人才走上成长“快车道”。共培养享受国务院津贴、省政府津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领军人才40余位,其中2023年,集团公司1人获国务院津贴,1人获评安徽省“特支计划”创新领军A类人才;1人入选第九批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被青海省引进为高层次人才;7人晋升为正高级工程师。


    发挥“劳模”“大师”示范效应,建成市级以上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3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3家,在煤炭、煤电、清洁能源三大产业实现“全覆盖”。先后成立“电气工匠”“机电卫士”“电力先锋”等5个创新工作室联盟,集聚创新合力。煤业公司潘二矿人才孵化中心被省、市总工会分别命名为“劳模工匠创新基地”和“工匠培育基地”。


    搭建舞台,碰撞创新火花。


    过去一年,集团公司大开创新之门,在交流互鉴中帮助科技创新人才迈入成长“快速路”。


    搭建对内科技交流平台。工程院每年举办一次“青年科技论坛”,跟踪科技前沿,交流创新成果,入选安徽省人才办“人才活动周”项目。


    对外积极探索,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科研及学科平台、新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体系,促进科研技术交流沟通。主办(承办)“2023煤炭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现场会暨数字煤炭建设发展论坛”“2023年煤炭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术交流活动,开阔科技眼界,碰撞创新火花。


    沧桑百年,只争朝夕。新时代新征程新起点,集团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向科技要发展,向创新要动力,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全力构建“1+(1)+3+N1+N2”科技创新工作体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奋力打造行业原创技术策源地,为“强国之梦”贡献“淮河之能”。(工程院文)


     皖公网安备 34040302000304号